7.9 非齐次线性系统

在本中,我们将转向线性一阶微分方程非齐次系统

x=P(t)x+g(t)\begin{equation*} \mathbf{x}^{\prime}=\mathbf{P}(t) \mathbf{x}+\mathbf{g}(t) \tag{1} \end{equation*}

其中 n×nn \times n 矩阵 P(t)\mathbf{P}(t)n×1n \times 1 向量 g(t)\mathbf{g}(t)α<t<β\alpha<t<\beta 上连续。 与第 3.5 中的论证相同(另见本中的问题 12),方程 (1) 的通解可以表示为

x=c1x(1)(t)++cnx(n)(t)+v(t)\begin{equation*} \mathbf{x}=c_{1} \mathbf{x}^{(1)}(t)+\cdots+c_{n} \mathbf{x}^{(n)}(t)+\mathbf{v}(t) \tag{2} \end{equation*}

其中 c1x(1)(t)++cnx(n)(t)c_{1} \mathbf{x}^{(1)}(t)+\cdots+c_{n} \mathbf{x}^{(n)}(t) 是对应齐次系统 x=P(t)x\mathbf{x}^{\prime}=\mathbf{P}(t) \mathbf{x}通解,而 v(t)\mathbf{v}(t)非齐次系统 (1) 的一个特解。 我们将简要描述几种确定 v(t)\mathbf{v}(t)方法

对角化。 我们从以下形式的系统开始

x=Ax+g(t)\begin{equation*} \mathbf{x}^{\prime}=\mathbf{A} \mathbf{x}+\mathbf{g}(t) \tag{3} \end{equation*}

其中 A\mathbf{A} 是一个 n×nn \times n 可对角化的常数矩阵。 通过如第 7.7 中所示,对系数矩阵 A 进行对角化,我们可以将方程 (3) 转换为一个容易求解的方程组

T\mathbf{T} 是其A\mathbf{A}特征向量 ξ(1),,ξ(n)\boldsymbol{\xi}^{(1)}, \ldots, \boldsymbol{\xi}^{(n)}矩阵,并定义一个新的因变量 y\mathbf{y} 如下

x=Ty\begin{equation*} \mathbf{x}=\mathbf{T y} \tag{4} \end{equation*}

然后,将 x\mathbf{x} 代入方程 (3) 中,我们得到

Ty=ATy+g(t)\mathbf{T} \mathbf{y}^{\prime}=\mathbf{A} \mathbf{T} \mathbf{y}+\mathbf{g}(t)

当我们(从左边)将此方程乘以 T1\mathbf{T}^{-1} 时,得出

y=(T1AT)y+T1g(t)=Dy+h(t)\begin{equation*} \mathbf{y}^{\prime}=\left(\mathbf{T}^{-1} \mathbf{A} \mathbf{T}\right) \mathbf{y}+\mathbf{T}^{-1} \mathbf{g}(t)=\mathbf{D} \mathbf{y}+\mathbf{h}(t) \tag{5} \end{equation*}

其中 h(t)=T1g(t)\mathbf{h}(t)=\mathbf{T}^{-1} \mathbf{g}(t),并且 D\mathbf{D}对角矩阵,其对角线元素A\mathbf{A}特征值 r1,,rnr_{1}, \ldots, r_{n},按照特征向量 ξ(1),,ξ(n)\boldsymbol{\xi}^{(1)}, \ldots, \boldsymbol{\xi}^{(n)} 作为 T\mathbf{T}出现的相同顺序排列。 方程 (5) 是一个关于 y1(t),,yn(t)y_{1}(t), \ldots, y_{n}(t)nn非耦合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组;因此,这些微分方程可以单独求解。 以标量形式方程 (5) 具有以下形式

yj(t)=rjyj(t)+hj(t),j=1,,n,\begin{equation*} y_{j}^{\prime}(t)=r_{j} y_{j}(t)+h_{j}(t), \quad j=1, \ldots, n, \tag{6} \end{equation*}

其中 hj(t)h_{j}(t)g1(t),,gn(t)g_{1}(t), \ldots, g_{n}(t) 的某个线性组合方程 (6) 是一个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可以使用第 2.1 方法求解。 事实上,我们有

yj(t)=erjtt0terjshj(s)ds+cjerjt,j=1,,n\begin{equation*} y_{j}(t)=e^{r_{j} t} \int_{t_{0}}^{t} e^{-r_{j} s} h_{j}(s) d s+c_{j} e^{r_{j} t}, \quad j=1, \ldots, n \tag{7} \end{equation*}

其中 cjc_{j} 是任意常数。 最后,方程 (3) 的 x\mathbf{x}方程 (4) 获得。 当乘以变换矩阵 T\mathbf{T} 时,方程 (7) 右侧的第二产生齐次方程 x=Ax\mathbf{x}^{\prime}=\mathbf{A x}通解,而方程 (7) 右侧的第一产生非齐次系统 (3) 的特解

示例 1

系统通解

x=(2112)x+(2et3t)=Ax+g(t)(8)\mathbf{x}^{\prime}=\left(\begin{array}{rr} -2 & 1 \tag{8}\\ 1 & -2 \end{array}\right) \mathbf{x}+\binom{2 e^{-t}}{3 t}=\mathbf{A} \mathbf{x}+\mathbf{g}(t)

按照第 7.5 中的步骤,我们发现系数矩阵特征值r1=3r_{1}=-3r2=1r_{2}=-1,并且相应的特征向量

ξ(1)=(11) 和 ξ(2)=(11).\begin{equation*} \boldsymbol{\xi}^{(1)}=\binom{1}{-1} \quad \text { 和 } \quad \xi^{(2)}=\binom{1}{1} . \tag{9} \end{equation*}

因此,齐次系统通解

x=c1(11)e3t+c2(11)et.\begin{equation*} \mathbf{x}=c_{1}\binom{1}{-1} e^{-3 t}+c_{2}\binom{1}{1} e^{-t} . \tag{10} \end{equation*}

在写下特征向量矩阵 T\mathbf{T} 之前,我们回顾一下最终我们必须找到 T1\mathbf{T}^{-1}系数矩阵 A\mathbf{A}实对称矩阵,所以我们可以使用第 7.7 示例 3 上方声明的结果T1\mathbf{T}^{-1} 仅仅是伴随矩阵,这里(因为 T\mathbf{T} 是实的)只是 T\mathbf{T}转置,前提是 A\mathbf{A}特征向量被归一化为长度 1,即 (ξ,ξ)=1(\boldsymbol{\xi}, \boldsymbol{\xi})=1。 因此,由于 ξ(1)\boldsymbol{\xi}^{(1)}ξ(2)\boldsymbol{\xi}^{(2)}长度都是 2\sqrt{2},我们定义

T=12(1111), and so T1=12(1111)(11)\mathbf{T}=\frac{1}{\sqrt{2}}\left(\begin{array}{rr} 1 & 1 \tag{11}\\ -1 & 1 \end{array}\right), \quad \text { and so } \quad \mathbf{T}^{-1}=\frac{1}{\sqrt{2}}\left(\begin{array}{rr} 1 & -1 \\ 1 & 1 \end{array}\right)

x=Ty\mathbf{x}=\mathbf{T y} 并在方程 (8) 中代入 x\mathbf{x},我们得到关于新的因变量 y\mathbf{y} 的以下方程组

y=Dy+T1g(t)=(3001)y+12(2et3t2et+3t).(12)\mathbf{y}^{\prime}=\mathbf{D} \mathbf{y}+\mathbf{T}^{-1} \mathbf{g}(t)=\left(\begin{array}{rr} -3 & 0 \tag{12}\\ 0 & -1 \end{array}\right) \mathbf{y}+\frac{1}{\sqrt{2}}\binom{2 e^{-t}-3 t}{2 e^{-t}+3 t} .

因此

y1+3y1=2et32ty2+y2=2et+32t.\begin{align*} y_{1}^{\prime}+3 y_{1} & =\sqrt{2} e^{-t}-\frac{3}{\sqrt{2}} t \\ y_{2}^{\prime}+y_{2} & =\sqrt{2} e^{-t}+\frac{3}{\sqrt{2}} t . \tag{13} \end{align*}

方程 (13) 中的每一个都是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因此可以通过 2.1 方法求解。这样,我们得到

y1=22et32(t319)+c1e3t,y2=2tet+32(t1)+c2et.\begin{align*} & y_{1}=\frac{\sqrt{2}}{2} e^{-t}-\frac{3}{\sqrt{2}}\left(\frac{t}{3}-\frac{1}{9}\right)+c_{1} e^{-3 t}, \tag{14}\\ & y_{2}=\sqrt{2} t e^{-t}+\frac{3}{\sqrt{2}}(t-1)+c_{2} e^{-t} . \end{align*}

最后,我们用原始变量表示

x=Ty=12(y1+y2y1+y2)=(c12e3t+(c22+12)et+t43+tetc12e3t+(c2212)et+2t53+tet)=k1(11)e3t+k2(11)et+12(11)et+(11)tet+(12)t13(45)\begin{align*} \mathbf{x} & =\mathbf{T} \mathbf{y}=\frac{1}{\sqrt{2}}\binom{y_{1}+y_{2}}{-y_{1}+y_{2}} \\ & =\binom{\frac{c_{1}}{\sqrt{2}} e^{-3 t}+\left(\frac{c_{2}}{\sqrt{2}}+\frac{1}{2}\right) e^{-t}+t-\frac{4}{3}+t e^{-t}}{-\frac{c_{1}}{\sqrt{2}} e^{-3 t}+\left(\frac{c_{2}}{\sqrt{2}}-\frac{1}{2}\right) e^{-t}+2 t-\frac{5}{3}+t e^{-t}} \\ & =k_{1}\binom{1}{-1} e^{-3 t}+k_{2}\binom{1}{1} e^{-t}+\frac{1}{2}\binom{1}{-1} e^{-t}+\binom{1}{1} t e^{-t}+\binom{1}{2} t-\frac{1}{3}\binom{4}{5} \tag{15} \end{align*}

其中 k1=c1/2k_{1}=c_{1} / \sqrt{2}k2=c2/2k_{2}=c_{2} / \sqrt{2}方程 (15) 右边的前两构成对应于方程 (8) 的齐次系统通解。其余各非齐次系统的一个特解

如果方程 (3) 中的系数矩阵 A\mathbf{A} 是不可对角化的(因为有重特征值特征向量短缺),则它仍然可以通过涉及特征向量广义特征向量的适当变换矩阵 T\mathbf{T} 简化为 Jordan 标准型 J\mathbf{J}。在这种情况下,关于 y1,,yny_{1}, \ldots, y_{n}微分方程不是完全解耦的,因为 J\mathbf{J} 的某些有两个非零元素对角线位置上的一个特征值和右边相邻位置上的一个 1。然而,关于 y1,,yny_{1}, \ldots, y_{n}方程仍然可以从 yny_{n} 开始依次求解。然后可以通过关系式 x=Ty\mathbf{x}=\mathbf{T y} 找到原始系统 (3) 的

待定系数法。找到非齐次系统 (1) 的特解的第二种方法是我们在 3.5 中首次讨论的待定系数法。要使用这种方法,我们假设形式,其中一些或所有系数未指定,然后设法确定这些系数以满足微分方程。实际上,这种方法仅适用于系数矩阵 P\mathbf{P}常数矩阵,并且如果 g\mathbf{g}分量多项式函数指数函数正弦函数,或者这些函数。在这些情况下,可以以简单和系统方式预测的正确形式。选择形式过程与 3.5 中给出的单个线性二阶微分方程过程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形式ueλt\mathbf{u} e^{\lambda t}非齐次项的情况,其中 λ\lambda特征方程简单根。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假设形式ateλt\mathbf{a} t e^{\lambda t},而必须使用 ateλt+beλt\mathbf{a} t e^{\lambda t}+\mathbf{b} e^{\lambda t},其中 a\mathbf{a}b\mathbf{b} 通过代入微分方程来确定。

示例 2

使用待定系数法找到以下方程特解

x=(2112)x+(2et3t)=Ax+g(t)(16)\mathbf{x}^{\prime}=\left(\begin{array}{rr} -2 & 1 \tag{16}\\ 1 & -2 \end{array}\right) \mathbf{x}+\binom{2 e^{-t}}{3 t}=\mathbf{A} \mathbf{x}+\mathbf{g}(t)

解:

这是与示例 1 中相同的方程组。要使用待定系数法,我们将 g(t)\mathbf{g}(t) 写成如下形式

g(t)=(20)et+(03)t\begin{equation*} \mathbf{g}(t)=\binom{2}{0} e^{-t}+\binom{0}{3} t \tag{17} \end{equation*}

观察到 r=1r=-1系数矩阵特征值,因此我们必须在假设的中同时包含 atet\mathbf{a} t e^{-t}bet\mathbf{b} e^{-t}。因此我们假设

x=v(t)=atet+bet+ct+d\begin{equation*} \mathbf{x}=\mathbf{v}(t)=\mathbf{a} t e^{-t}+\mathbf{b} e^{-t}+\mathbf{c} t+\mathbf{d} \tag{18} \end{equation*}

其中 a,b,c\mathbf{a}, \mathbf{b}, \mathbf{c}d\mathbf{d} 是待确定的向量。将方程 (18) 代入方程 (16) 并整理同类项,我们得到以下关于 a,b,c\mathbf{a}, \mathbf{b}, \mathbf{c}d\mathbf{d}代数方程

Aa=aAb=ab(20),Ac=(03)Ad=c\begin{align*} & \mathbf{A} \mathbf{a}=-\mathbf{a} \\ & \mathbf{A b}=\mathbf{a}-\mathbf{b}-\binom{2}{0}, \\ & \mathbf{A c}=-\binom{0}{3} \tag{19}\\ & \mathbf{A d}=\mathbf{c} \end{align*}

方程 (19) 的第一个方程,我们看到 a\mathbf{a}A\mathbf{A} 的一个特征向量,对应于特征值 r=1r=-1。因此 a=(α,α)T\mathbf{a}=(\alpha, \alpha)^{T},其中 α\alpha 是任何非零常数。然后我们发现,方程 (19) 的第二个方程只有在 α=1\alpha=1 时才能求解,并且在这种情况下,

b=k(11)(01)\begin{equation*} \mathbf{b}=k\binom{1}{1}-\binom{0}{1} \tag{20} \end{equation*}

对于任何常数 kk。最简单的选择k=0k=0,由此 b=(0,1)T\mathbf{b}=(0,-1)^{T}

然后,方程 (19) 的第三个和第四个方程分别产生 c=(1,2)T\mathbf{c}=(1,2)^{T}d=13(4,5)T\mathbf{d}=-\frac{1}{3}(4,5)^{T}。然后,将 a,b,c\mathbf{a}, \mathbf{b}, \mathbf{c}d\mathbf{d} 代入方程 (18) 中,我们得到特解

v(t)=(11)tet(01)et+(12)t13(45)\begin{equation*} \mathbf{v}(t)=\binom{1}{1} t e^{-t}-\binom{0}{1} e^{-t}+\binom{1}{2} t-\frac{1}{3}\binom{4}{5} \tag{21} \end{equation*}

特解 (21) 与 1 中方程 (15) 所包含的特解不同,因为 ete^{-t} 不同。但是,如果我们在方程 (20) 中选择 k=12k=\frac{1}{2},则 b=12(1,1)T\mathbf{b}=-\frac{1}{2}(1,1)^{T},并且两个特解一致。

参数变分法。现在让我们转向系数矩阵不是常数或不可对角化的更一般的问题。设

x=P(t)x+g(t)\begin{equation*} \mathbf{x}^{\prime}=\mathbf{P}(t) \mathbf{x}+\mathbf{g}(t) \tag{22} \end{equation*}

其中 P(t)\mathbf{P}(t)g(t)\mathbf{g}(t)α<t<β\alpha<t<\beta 上连续。假设已经找到了相应齐次系统基本矩阵 Ψ(t)\boldsymbol{\Psi}(t)

x=P(t)x\begin{equation*} \mathbf{x}^{\prime}=\mathbf{P}(t) \mathbf{x} \tag{23} \end{equation*}

我们使用参数变分法来构造非齐次系统 (22) 的一个特解,从而构造出通解

由于齐次系统 (23) 的通解Ψ(t)c\Psi(t) \mathbf{c},因此很自然地像在第 3.6 节中那样进行,并用向量函数 u(t)\mathbf{u}(t) 替换常数向量 c\mathbf{c} 来寻求非齐次系统 (22) 的。因此,我们假设

x=Ψ(t)u(t)\begin{equation*} \mathbf{x}=\mathbf{\Psi}(t) \mathbf{u}(t) \tag{24} \end{equation*}

其中 u(t)\mathbf{u}(t) 是待求的向量。对由方程 (24) 给出的 x\mathbf{x} 求导,并要求满足方程 (22),我们得到

Ψ(t)u(t)+Ψ(t)u(t)=P(t)Ψ(t)u(t)+g(t)\begin{equation*} \boldsymbol{\Psi}^{\prime}(t) \mathbf{u}(t)+\boldsymbol{\Psi}(t) \mathbf{u}^{\prime}(t)=\mathbf{P}(t) \boldsymbol{\Psi}(t) \mathbf{u}(t)+\mathbf{g}(t) \tag{25} \end{equation*}

由于 Ψ(t)\boldsymbol{\Psi}(t) 是一个基本矩阵Ψ(t)=P(t)Ψ(t)\Psi^{\prime}(t)=\mathbf{P}(t) \Psi(t);因此方程 (25) 简化为

Ψ(t)u(t)=g(t)\begin{equation*} \boldsymbol{\Psi}(t) \mathbf{u}^{\prime}(t)=\mathbf{g}(t) \tag{26} \end{equation*}

回想一下,Ψ(t)\boldsymbol{\Psi}(t)P\mathbf{P} 连续的任何区间上都是非奇异的。因此,Ψ1(t)\boldsymbol{\Psi}^{-1}(t) 存在,因此

u(t)=Ψ1(t)g(t)\begin{equation*} \mathbf{u}^{\prime}(t)=\boldsymbol{\Psi}^{-1}(t) \mathbf{g}(t) \tag{27} \end{equation*}

因此,对于 u(t)\mathbf{u}(t),我们可以从满足方程 (27) 的向量类中选择任何向量。这些向量仅在任意加性常数向量的范围内确定;因此,我们将 u(t)\mathbf{u}(t) 记为

u(t)=Ψ1(t)g(t)dt+c\begin{equation*} \mathbf{u}(t)=\int \mathbf{\Psi}^{-1}(t) \mathbf{g}(t) d t+\mathbf{c} \tag{28} \end{equation*}

其中常数向量 c\mathbf{c} 是任意的。如果可以评估方程 (28) 中的积分,则可以通过将方程 (28) 中的 u(t)\mathbf{u}(t) 代入方程 (24) 中来找到系统 (22) 的通解。但是,即使无法评估积分,我们仍然可以将方程 (22) 的通解写成如下形式

x=Ψ(t)c+Ψ(t)t1tΨ1(s)g(s)ds\begin{equation*} \mathbf{x}=\boldsymbol{\Psi}(t) \mathbf{c}+\boldsymbol{\Psi}(t) \int_{t_{1}}^{t} \boldsymbol{\Psi}^{-1}(s) \mathbf{g}(s) d s \tag{29} \end{equation*}

其中 t1t_{1}区间 (α,β)(\alpha, \beta) 中的任意方程 (29) 右侧的第一是相应齐次系统 (23) 的通解,第二方程 (22) 的一个特解

现在让我们考虑由微分方程 (22) 和初始条件组成的初值问题

x(t0)=x0\begin{equation*} \mathbf{x}\left(t_{0}\right)=\mathbf{x}^{0} \tag{30} \end{equation*}

我们可以通过选择积分下限为方程 (29) 中的初始点 t0t_{0} 来最方便地找到此问题。那么微分方程通解

x=Ψ(t)c+Ψ(t)t0tΨ1(s)g(s)ds\begin{equation*} \mathbf{x}=\boldsymbol{\Psi}(t) \mathbf{c}+\boldsymbol{\Psi}(t) \int_{t_{0}}^{t} \boldsymbol{\Psi}^{-1}(s) \mathbf{g}(s) d s \tag{31} \end{equation*}

对于 t=t0t=t_{0}方程 (31) 中的积分为零,因此如果选择

c=Ψ1(t0)x0\begin{equation*} \mathbf{c}=\mathbf{\Psi}^{-1}\left(t_{0}\right) \mathbf{x}^{0} \tag{32} \end{equation*}

则也满足初始条件 (30)。

因此,

x=Ψ(t)Ψ1(t0)x0+Ψ(t)t0tΨ1(s)g(s)ds\begin{equation*} \mathbf{x}=\boldsymbol{\Psi}(t) \boldsymbol{\Psi}^{-1}\left(t_{0}\right) \mathbf{x}^{0}+\boldsymbol{\Psi}(t) \int_{t_{0}}^{t} \boldsymbol{\Psi}^{-1}(s) \mathbf{g}(s) d s \tag{33} \end{equation*}

是给定初值问题。同样,尽管使用 Ψ1\Psi^{-1} 编写 (29) 和 (33) 会有所帮助,但在特定情况下,通过行简化求解必要的方程通常比计算 Ψ1\Psi^{-1} 并代入方程 (29) 和 (33) 更好。

如果我们使用满足 Φ(t0)=I\boldsymbol{\Phi}\left(t_{0}\right)=\mathbf{I}基本矩阵 Φ(t)\boldsymbol{\Phi}(t),则 (33) 具有稍微简单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

x=Φ(t)x0+Φ(t)t0tΦ1(s)g(s)ds\begin{equation*} \mathbf{x}=\boldsymbol{\Phi}(t) \mathbf{x}^{0}+\boldsymbol{\Phi}(t) \int_{t_{0}}^{t} \boldsymbol{\Phi}^{-1}(s) \mathbf{g}(s) d s \tag{34} \end{equation*}

如果系数矩阵 P(t)\mathbf{P}(t) 是一个常数矩阵,则方程 (34) 可以进一步简化(参见问题 16)。

示例 3

使用参数变分法来找到系统一般解

x=(2112)x+(2et3t)=Ax+g(t)(35)\mathbf{x}^{\prime}=\left(\begin{array}{rr} -2 & 1 \tag{35}\\ 1 & -2 \end{array}\right) \mathbf{x}+\binom{2 e^{-t}}{3 t}=\mathbf{A} \mathbf{x}+\mathbf{g}(t)

这与示例 1 和示例 2 中的方程组相同。

解:

相应齐次方程组通解方程 (10) 中给出。因此

Ψ(t)=(e3tete3tet)(36)\boldsymbol{\Psi}(t)=\left(\begin{array}{rr} e^{-3 t} & e^{-t} \tag{36}\\ -e^{-3 t} & e^{-t} \end{array}\right)

是一个基本矩阵。那么方程 (35) 的 x\mathbf{x}x=Ψ(t)u(t)\mathbf{x}=\Psi(t) \mathbf{u}(t) 给出,其中 u(t)\mathbf{u}(t) 满足 Ψ(t)u(t)=g(t)\boldsymbol{\Psi}(t) \mathbf{u}^{\prime}(t)=\mathbf{g}(t),或者

(e3tete3tet)(u1u2)=(2et3t).(37)\left(\begin{array}{rr} e^{-3 t} & e^{-t} \tag{37}\\ -e^{-3 t} & e^{-t} \end{array}\right)\binom{u_{1}^{\prime}}{u_{2}^{\prime}}=\binom{2 e^{-t}}{3 t} .

通过简化求解方程 (37),我们得到

u1=e2t32te3t,u2=1+32tet.\begin{aligned} & u_{1}^{\prime}=e^{2 t}-\frac{3}{2} t e^{3 t}, \\ & u_{2}^{\prime}=1+\frac{3}{2} t e^{t} . \end{aligned}

因此

u1(t)=12e2t12te3t+16e3t+c1,u2(t)=t+32tet32et+c2,\begin{aligned} & u_{1}(t)=\frac{1}{2} e^{2 t}-\frac{1}{2} t e^{3 t}+\frac{1}{6} e^{3 t}+c_{1}, \\ & u_{2}(t)=t+\frac{3}{2} t e^{t}-\frac{3}{2} e^{t}+c_{2}, \end{aligned}

并且

x=Ψ(t)u(t)=c1(11)e3t+c2(11)et+12(11)et+(11)tet+(12)t13(45),\begin{align*} \mathbf{x} & =\boldsymbol{\Psi}(t) \mathbf{u}(t) \\ & =c_{1}\binom{1}{-1} e^{-3 t}+c_{2}\binom{1}{1} e^{-t}+\frac{1}{2}\binom{1}{-1} e^{-t}+\binom{1}{1} t e^{-t}+\binom{1}{2} t-\frac{1}{3}\binom{4}{5}, \tag{38} \end{align*}

这与示例 1 中获得的相同(与方程 (15) 比较),并且等价于示例 2 中获得的(与方程 (21) 比较)。

拉普拉斯变换。我们在第 6 中使用拉普拉斯变换来求解任意阶线性方程。它也可以以非常相似的方式用于求解方程组。由于变换积分,因此向量变换是逐分量计算的。因此,L{x(t)}\mathcal{L}\{\mathbf{x}(t)\} 是一个向量,其分量x(t)\mathbf{x}(t) 相应分量变换L{x(t)}\mathcal{L}\left\{\mathbf{x}^{\prime}(t)\right\} 也是如此。我们将用 X(s)\mathbf{X}(s) 表示 L{x(t)}\mathcal{L}\{\mathbf{x}(t)\}。那么,通过将定理 6.2.1 扩展到向量,我们也有

L{x(t)}=sX(s)x(0).\begin{equation*} \mathcal{L}\left\{\mathbf{x}^{\prime}(t)\right\}=s \mathbf{X}(s)-\mathbf{x}(0) . \tag{39} \end{equation*}

示例 4

使用拉普拉斯变换方法来求解系统

x=(2112)x+(2et3t)=Ax+g(t)(40)\mathbf{x}^{\prime}=\left(\begin{array}{rr} -2 & 1 \tag{40}\\ 1 & -2 \end{array}\right) \mathbf{x}+\binom{2 e^{-t}}{3 t}=\mathbf{A} \mathbf{x}+\mathbf{g}(t)

这与示例 1、2 和 3 中的方程组相同。

解:

我们对方程 (40) 中的每一进行拉普拉斯变换,得到

sX(s)x(0)=AX(s)+G(s),\begin{equation*} s \mathbf{X}(s)-\mathbf{x}(0)=\mathbf{A} \mathbf{X}(s)+\mathbf{G}(s), \tag{41} \end{equation*}

其中 G(s)\mathbf{G}(s)g(t)\mathbf{g}(t)变换变换 G(s)\mathbf{G}(s) 由下式给出

G(s)=(2s+13s2)\begin{equation*} \mathbf{G}(s)=\binom{\frac{2}{s+1}}{\frac{3}{s^{2}}} \tag{42} \end{equation*}

要继续,我们需要选择初始向量 x(0)\mathbf{x}(0)。为了简单起见,让我们选择 x(0)=0\mathbf{x}(0)=\mathbf{0}。那么方程 (41) 变为

(sIA)X(s)=G(s),\begin{equation*} (s \mathbf{I}-\mathbf{A}) \mathbf{X}(s)=\mathbf{G}(s), \tag{43} \end{equation*}

其中,如常,I\mathbf{I}2×22 \times 2 单位矩阵。 因此,X(s)\mathbf{X}(s) 由下式给出

X(s)=(sIA)1G(s).\begin{equation*} \mathbf{X}(s)=(s \mathbf{I}-\mathbf{A})^{-1} \mathbf{G}(s) . \tag{44} \end{equation*}

矩阵 (sIA)1(s \mathbf{I}-\mathbf{A})^{-1} 称为传递矩阵,因为它与输入向量 g(t)\mathbf{g}(t)变换相乘得到输出向量 x(t)\mathbf{x}(t)变换。 在本例中,我们有

sIA=(s+211s+2)(45)s \mathbf{I}-\mathbf{A}=\left(\begin{array}{cc} s+2 & -1 \tag{45}\\ -1 & s+2 \end{array}\right)

通过直接计算,我们得到

(sIA)1=1(s+1)(s+3)(s+211s+2).(46)(s \mathbf{I}-\mathbf{A})^{-1}=\frac{1}{(s+1)(s+3)}\left(\begin{array}{cc} s+2 & 1 \tag{46}\\ 1 & s+2 \end{array}\right) .

然后,将方程 (42) 和 (46) 代入方程 (44) 并进行所示的乘法运算,我们发现

X(s)=(2(s+2)(s+1)2(s+3)+3s2(s+1)(s+3)2(s+1)2(s+3)+3(s+2)s2(s+1)(s+3))\begin{equation*} \mathbf{X}(s)=\binom{\frac{2(s+2)}{(s+1)^{2}(s+3)}+\frac{3}{s^{2}(s+1)(s+3)}}{\frac{2}{(s+1)^{2}(s+3)}+\frac{3(s+2)}{s^{2}(s+1)(s+3)}} \tag{47} \end{equation*}

最后,我们需要从其变换 X(s)\mathbf{X}(s) 中获得 x(t)\mathbf{x}(t)。 这可以通过将方程 (47) 中的表达式展开为部分分式并使用 6.2.1,或者(更有效率地)通过使用适当的计算工具来完成。 在任何情况下,经过一些简化后,结果

x(t)=(21)et23(11)e3t+(11)tet+(12)t13(45)\begin{equation*} \mathbf{x}(t)=\binom{2}{1} e^{-t}-\frac{2}{3}\binom{1}{-1} e^{-3 t}+\binom{1}{1} t e^{-t}+\binom{1}{2} t-\frac{1}{3}\binom{4}{5} \tag{48} \end{equation*}

方程 (48) 给出了系统 (40) 满足初始条件 x(0)=0\mathbf{x}(0)=\mathbf{0}特解。 因此,它与前面三个例子中获得的特解略有不同。 为了获得方程 (40) 的通解,必须将方程 (48) 中的表达式添加到对应于方程 (40) 的齐次系统一般解 (10) 中。

每种求解非齐次方程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缺点待定系数法不需要积分,但其适用范围有限,可能需要求解几组代数方程对角化方法需要找到变换矩阵逆矩阵以及求解一组解耦的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然后进行矩阵乘法。 它的主要优点是,对于 Hermitian 系数矩阵变换矩阵逆矩阵可以不用计算直接写出来 - 这一特性对于大型系统更为重要。拉普拉斯变换法涉及矩阵求逆以找到传递矩阵,然后进行乘法运算,最后确定所得表达式中每个反变换。 它在涉及不连续或脉冲项强制函数问题中特别有用。参数变分法是最通用的方法。 另一方面,它涉及求解一组具有可变系数线性代数方程,然后进行积分矩阵乘法,因此从计算角度来看,它也可能是最复杂的。 对于许多具有常数系数的小型系统,例如本节示例中的系统,所有这些方法都适用,并且可能没有太多理由选择一种方法而不是另一种方法